• 注册
  • 《镜界》 《镜界》 关注:0 内容:14

    《镜界》第五章标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镜界》
    • 因第五章里有些方言、自造词汇和比较硬核的常识,及一些尚未提及的架空世界观,故在这里做注释:

      (1)茶面

      即“油茶面”“油炒面”,是一种在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小吃,以炒面粉、蜜饯等构成,成品是类似粥的“糊状物”。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食用的炒面便是这种东西。

      (2)苏联若莎合众国

      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若莎”对应的是“俄罗斯”,是对俄语“俄罗斯россия”的音译,也是元明时期原有“罗刹”“罗斯”等翻译的发展。因为“俄罗斯”这个翻译源自满蒙等北方少数民族,现实世界中满清入主中原这个词汇得以推广发展,但在“镜界”架空世界观中后金(满)、鞑靼(蒙)、瓦剌(蒙)等满蒙少数民族国家均被明朝吞并,所以继续使用中原王朝自己的翻译。

      “镜界”中“两极对峙”的格局并没有演变成“一超多强”,而是发展成由美国阵营、苏联阵营和中立阵营(明帝国、南斯拉夫、欧盟、日本等)共同组成的“三足鼎立”局面,但因历史原因,中立阵营与苏联阵营似乎更融洽。

      (3)一种起源于蒙古地区的着装,如果非要我形容那就是“过膝马甲”,元明两代在中原流行,一开始是女性着装,明中后期也开始男性化(其实那个年代男人穿女装可比我还6呢)

      (4)北花棉

      明代对棉花的分类之一,指山东、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产的棉花。

      (5)黑帆布胶底跑鞋

      现实世界中与之比较贴近的是解放鞋或“飞跃”经典款小白鞋,在“镜界”中曾经也是军队的军用品,民用化后被刺客改良,染成黑色为己所用,再后来建立部分伪装工厂用来生产,一方面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卖给平民赚取经费。

      (6)四四式马枪上的菊花纹路

      二战时期日军枪械上有菊花纹路,是判断二战原版日军枪械的方法之一。

      (7)卡壳现象

      现实世界中,二战后日军原有兵工厂已不再生产战争时期型号的子弹,后来射击爱好者在使用二战日本枪械时装子弹大部分是瑞典等地区仿造的,子弹的规格略有不同,因此容易出现卡壳。

      “镜界”中也存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但邵辛桐对一些事情进行了隐瞒,即兄弟会可以用自己的工厂生产更合适的仿制弹药,而非进口瑞典等国的民用子弹。

      (8)缴获的步枪运回国当废铁卖

      这个其实现实世界中也是如此,二战时期盟军缴获的武器大多数都被当成废铁卖,或回炉融成金属了,几年前还有新闻称俄军将库存的98K步枪融成金属支持教堂修缮的事件。

      “镜界”的明朝由于工业革命时间较早且提前摆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国力较强。因此并没有被日本入侵本土,与日军的交战停留在海上和中南、朝鲜半岛,后期1944年登陆冲绳,1945年8月在苏军、美军之前率先攻陷东京城,逼迫天皇投降。因此也缴获了大量武器,这些武器一部分用于武装“驻日明军”,一部分在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后用于前线,但大部分都被运回国内当废铁处理。(正传完结后会出一篇编年史,里面会讲)

      (9)够

      北京方言词汇,是动词而非形容词,即“抓”,一般要“够”的东西都离自己有一定距离。在作家肖复兴的文章《瓦浪如海》中便出现过“……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10)聚乙烯树脂武器盒

      说真的,作为一名纯文科生,这个材质我也解释不清是什么,但军迷多少都应该知道——解放军怎么摔都摔不坏的黄脸盆就是用这个材质做的。此处点名李叔敖的武器盒材质也是为了和邵辛桐(墨玦)的铁盒做对比,变向证明刺客兄弟会的处境艰难。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